科举制度: 千年文化传承与现代高考启示, 人才选拔究竟有多少门道
科举制度,这个古老的名词,见证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变迁。
它曾是无数寒门子弟追求梦想的阶梯,也为国家选拔了无数治国安邦的栋梁之才。
而如今,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依然能在现代高考中看到科举制度的影子。
科举制度是如何被淘汰的?高考制度又吸取了其中哪些的优点?
——【·科举的腐败·】——
公元606年,古代中国创立了极大的开放性的科举考试制度。
这种大规模教育考试的社会动员力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对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的稳定发展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回顾离我们恢复高考之初的历史,钟岩在《中国新三级学人》中指出:
“中国恢复高考不仅震动中国,也令世界关注高考恢复。虽只录取了几十万人,但却调动了几千万人并影响了整个社会。”
可见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的精神一直延续至今,大规模的考试制度今天还是有它合理的内涵。
考察古代科举考试被废除的原因,可以为我国现代高考制度提供有益的借鉴。
首先是新式的人才无法从科举中取得。
明中后期八股取士沿袭至清,且越来越严密。
八股文以四书五经及注释为内容(期间也有小变化),设有严格的程式(官方的法规即八股应试),古板严格,应试者不许有丝毫逾越。
而八股取士到清末已逾500年,积弊日深,清统治者对此弊也早有所闻。
乾隆三年(1739年),兵部侍郎舒赫德奏请改科举:
“士子每各占一经,每经拟题,多者百余,少者数十,古人毕生治之而不足,今则数月为之而有余。表、判可预拟而得,答策随题敷衍,无所发明,实不足以得人。”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策问”还包括一些现实问题,如史治和河工。
试题中尚表现出某种实用性及容许思想讨论,但到十八世纪末表、判停止,考生亦不能讨论现实问题。
咸丰元年(1857年)上谕对黄方瑞的惩治可见一斑,重写作技巧的应试蔚然成风。
章中如曾对此作过评价:“道光咸丰之后,文格低落,学子以博取功名为目的……试官之好尚不同,应试者揣摩风气译获隽。”
经书和先辈之文弃置一旁“而读近科中式之文”以求考官之所好,对实政不闻不问。
康有为于甲午后一年曾上书请变法:
“国朝(清)因用明制:故数百年大臣忠贞,不闻他变,天下虽大,戢戢奉法而文绸颇疏,取民极薄,小民不知不识,乐善嬉生。以此收效,中古所午也。”
清代耻笑中式学子,不学无术、迂腐鄙陋的文字不胜枚举。
康有为有言:
“翰苑清才,而竟有不知司马迁、范仲淹为何代人,汉祖唐宗为何朝帝者。若问以亚洲之舆也,欧美之政学,张口瞪目,不知何语矣。”
八股取士的结果,必导致人才的消竭。
汪廷珍自述其主持赣省童试时所见,“童生中多有文理颇顺,问以四书白文,不能记忆,五经之传竟未识面。又有十一、二岁童子,五经尚未形卷而试牍闱墨,成诵已多。”
故而叹息“败坏人:才,tp钱包下载莫此为甚!”
人才消竭,则仕风日落,腐败的清政府更加无力御敌。
——【·缺乏公平性·】——
逐渐丧失科举的公平竞争性,科举的进步性也随之消失,衰亡自是必然。
清末科举考试制度作为高教近代化的组成部分,是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开始。
近代科举制公平竞争性质的缺失导致衰亡这一教训,对现代国家级大规模教育考试—--高考有着非常有益的启示。
发扬科举的“公开平等,竞争择优”正面功能,完善高考制度的改革。
科举正面功能在于科举考试的普及性及考教分离。
在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不限年龄、可多次报考,又不限出身,考试只问能否及格,不问出身来历。
即使是最寒微的士子,只要考试能够及格,就能进入上层社会,有官做,有的甚至位至卿相。
高考在老百姓心目中是难得的一个公平的竞争机制,考生因一分之差落榜,他不会去怪社会怪政府。
没有考上,他们服气,因为较公平。
而科举被废一个重要原因,是考试内容和形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故高等教育也应在内容和形式的具体改革吸取这一教训。
刘海蜂教授提出,高考应在全面深入研究和长期规划的基础上渐进推行,不能看到问题就想改,改了以后问题更大又倒回去。
高考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利益,牵动着很多学生、家长、中学老师、大学老师,乃至社会的各个方面。
如果改革得不好,对社会的消极影响很大,不单单对教育的影响,危害社会公平甚至影响到社会的稳定。
就象近代科举制的废除一样带来尖锐的后遗症。
——【·研古改今·】——
除科举弊端,革新高教制度。
科举制度中“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官本位思想家喻户晓。
这形成一种根深蒂固的社会心理,至今还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每一个家庭和高等学校。
科举考试俨然是广大知识分子改变命运、光宗耀祖、获得高官厚禄、荣华富贵的惟一阶梯。
在科举制度下,科举考试成为教育的目的,教育是科举教育。
实际上,科举考试的这一弊端,在现代考试中仍有存在。
高考竞争异常激烈的实质是高考背后的种种待遇,“高考的消极影响是高考自身克服不了的,需要社会加以配合。”
从现实来看,我国自1978年恢复高考,到21世纪初的这段时间。
表面上看高考每年选拔的学生在当年毕业生总数中仅占很少的一部分(从约2%到约11%)。
但它却从实际上调动着成百上千万在校中小学生及校外人士的学习行为,影响着上亿家庭中父母的教子行为和数百万学校教师及学校管理人员的行为。
中学只抓智育而片面追求高考升学率,学生负担过重,学校办不出特色等应试教育的危害比比皆是。
要想改革现行基础教育和现行考试制度,推行素质教育,单单围绕其本身做文章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必须在社会整体推进中。
首先着力抓好用人制度的改革和完善,真正像邓小平同志指出的那样,“实行德、智、体全面考核的办法,择优尽先录用”。
而从最近几年的高考现状看来,这些问题都有所改善,但仍未完全解决,仍有进步空间。
这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需要每个人都为此努力。
科举考选制大概是中国历史上人们评价差异最大的一种制度。
深入地研究它的教训,对改革现代高考制度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热点资讯
- 青春期女儿从“严重叛逆”变成懂事上进: 父母多一点糊涂与尊重
- 人大高材生伍继红: 高考712分, 毕业后嫁农村光棍连生6个
- 985大学不香了, 21个专业仅1人报考, 连年遇冷原因为何
- 第七届进博会溢出效应论坛举办“数据创新—跨境电商新动能”圆桌
- 本科最惨的4个专业, 曾经的热门专业现在行业变冷, 很多人毕
- 学霸秘籍!一篇秒懂英语句子成分!很重要!
- 胜宏科技最新公告:第三季度净利润3.06亿元 同比增长26.
- 10月28日联迪信息(839790)龙虎榜数据
- 近几年高校大规模开设的4个专业, 极有可能面临饱和
- 科举制度: 千年文化传承与现代高考启示, 人才选拔究竟有多少